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加大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两年多过去了,国家“1+N”双碳目标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作为碳排放大户,在相关政策体系框架下,钢铁行业也积极行动起来,“双碳”之路越来越清晰。这两年多来,国家“双碳”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钢铁行业对下一步“双碳”工作又有哪些新思路?
近日,在第三届中国钢铁低碳发展目标和路径会上,来自政府、高校、行业协会、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就“双碳”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
王浩 钢铁行业不能为了达峰而达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资司碳达峰碳中和推进处副处长王浩表示,推进“双碳”工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两年多来,中国的“双碳”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他主要汇报了3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统筹协调机制高效有力。中央层面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重大问题、部署重点任务、推进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承担日常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成立了本地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机制,上下联动、各方协同的工作体系已经形成。
二是“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各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方案和支撑保障措施,明确了推进“双碳”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形成了全球覆盖范围最广、任务部署最细、工作举措最实的碳减排政策体系。
三是重点任务扎实推进。我国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大力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确立能效标杆和基准水平,促进传统行业改造升级。推进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项重点任务有力有序推进,进展好于预期。
不久之前,党的二十大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做出明确部署,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双碳”工作为牵引,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推进减排的重点和难点。钢铁行业不能为了达峰而达峰,更不能为了减排而减生产力,要把碳达峰作为重要契机,推动实现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优化存量,优化生产力布局。二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强化清洁能源替代,深挖节能降碳潜力。三是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加强矿产、能源和原材料的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黄导表示,近年来,钢协组织编制了《钢铁行业低碳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碳排放交易配额分配实施方案》、钢铁工业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等,组织了钢铁行业EPD(环境产品声明)平台建设,征集遴选了钢铁行业重点低碳技术,明确了8个低碳前沿技术领域,发布了《钢铁行业低碳人才培养三年行动方案》等。2022年8月份,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又正式发布了《钢铁行业碳中和愿景和低碳技术路线图》,提出了中国钢铁工业低碳转型的六大技术路径,即系统能效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流程优化创新、冶炼工艺突破、产品迭代升级、捕集封存利用。可见,中国钢铁工业低碳绿色发展态势良好,碳中和未来之路日渐清晰。
当前,前沿低碳共性技术开发从理论走向实践,钢铁工业正在积极推进以极致能效为代表的节能降碳行动。那么,如何务实推动钢铁低碳绿色转型发展?
第一,推动钢铁绿色低碳、节能降碳是关键。为推动绿色低碳,中国钢铁行业正在积极推进产能置换、超低排放、极致能效这三大钢铁工程。中国废钢不足,富煤少油缺气的资源能源禀赋决定了钢铁工业以长流程为主的现状还将维持较长时间。因此,深入推进节能工艺装备创新与改造升级、全流程能源效益提升是钢铁工业减碳的优先选择,也是近期中国钢铁低碳转型升级的关键。
2022年12月9日,钢铁行业能效标杆三年行动现场启动会在中国宝武湛江基地召开,标志着极致能效工程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钢铁行业将努力推动共性技术的协同研发、节能成熟技术的重点推广应用,实行大规模节能技术的改造升级,并将全面部署节能降碳前沿共性技术的研发创新,使绿色低碳目标更具体、更现实、更具有经济性,同时推进跨领域、跨产业的耦合提升,系统提升能源效率的水平。
第二,实现“双碳”目标,科技创新是根本出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转型发展将成为钢铁行业的突围之路。共同促进共性技术的协同研发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推进钢铁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我们将研究世界钢铁生产技术的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继续加强全球低碳创新交流与合作。”黄导强调。
第三,实现“双碳”目标,氢冶金发展是重点和突破。对钢铁行业来说,碳除了可作为能源以外,还是重要的还原剂。为了减少碳在钢铁生产过程当中的使用和转换,氢冶金技术目前已成为热点和焦点。基于此,钢协提出了8项世界前沿重点低碳共性技术:富氢与全氢气直接还原技术、富氢碳循环高炉技术、氢机熔融还原技术、净零碳排电炉流程技术、钢铁近终形制造技术、高废钢比高效转炉技术、冶金渣显热回收及高效化资源利用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前3项都是涉及氢冶金技术的。因此,氢冶金或可成为绿色低碳转型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政表示,2022年,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新的进展。他就钢铁行业低碳发展谈了自己的初步认识和期望。
首先,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既是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生态安全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目标对国内在疫情后能够实现绿色复苏、低碳转型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多方共赢新局面,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次,要认识到,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是非常紧迫的,必须切实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尽早发展一些更为领先的技术,并推动先进技术的产业化。钢铁行业是大有可为的行业,要积极探索深度脱碳的炼钢技术,并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即先从源头上减少生产的需要,再从工艺过程、使用和替代上做文章。
最后,全球长期碳中和目标导向将加剧世界经济技术的革命性变革,重塑大国竞争格局,也将改变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和企业发展业态。深度脱碳技术和低碳发展能力将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从目前情况看,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在加速这方面的布局。
李政表示,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愿景是与第二个百年目标紧密关联的,因此,希望我国钢铁行业能够制定和完善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做到超前部署和行动,尤其是进一步加快技术创新,在全球先进脱碳技术的竞争中争取先机和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强与各个行业和相关机构的通力合作,尽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
中国宝武集团总经理助理、碳中和首席代表肖国栋表示,世界钢铁减碳事业目标远大、道路艰辛,要靠全球钢铁企业的共同努力。他结合中国宝武的实践谈了3点认识。
第一,钢铁是可循环利用的绿色材料。钢铁工业一直是支撑现代世界发展的重要基础。钢铁行业按照《巴黎协议》所确定的目标,为全社会的减排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同样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实现“双碳”目标,能源结构调整非常关键。钢铁行业要推动能源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氢能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建设低成本“绿氢”体系,加强与钢铁应用场景的衔接,将大大促进钢铁低碳技术发展。
第二,寻求不同减排路径的创新突破,对钢铁行业具有积极意义。全球的废钢资源不足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以铁矿石为基础生产钢铁仍然是未来相当长时间的主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钢铁产品,不仅是当前的资源、能源条件决定的,也能为后人有更多的循环材料打下基础,这是我们这一代钢铁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近年来,中国宝武在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技术领域积极探索、勇闯“无人区”,先后投入超过10亿元研发费用,历经7年技术攻关,解决了冶金煤气高效低成本二氧化碳脱除、高温煤气-纯氧-煤粉复合喷吹、全氧冶炼煤气循环下合理的煤气分布等主要技术难题。2022年7月,全球首个400立方米工业级别的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在新疆的八一钢铁点火投运。经过3个月的工业试验,HyCROF(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固体燃料消耗降低30%,碳减排超20%。HyCROF新工艺的成功,代表着中国宝武引领世界钢铁行业长流程冶炼高炉的低碳转型迈出坚实的一步。未来将把现有的千立方米以上规模传统高炉改造为HyCROF商业化装置,为全球绿色低碳冶炼提供宝武方案。
第三,“速度”是钢铁企业低碳转型面临的巨大挑战。当今世界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全球钢铁业正处于一个极具挑战的发展环境之中,理性与智慧、危机感与乐观精神的完美结合将激发我们创造新技术、构建新格局、迎接新时代的无限创造力。这也是举办研讨会的价值所在,通过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将激励更多钢铁企业技术创新,推动钢铁工业的碳减排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
来源:中国金属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