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海期货交易所锡主力合约价格最低跌至19万元/吨,与今年3月份的高点39.4万元/吨相比,跌幅超过了50%。5月初以来,锡价遭遇了史上最强烈的抛空打压,价格一路下跌,如今已经跌至近一年多的低点。
此次锡价暴跌的开始,源于5月份进口锡大量到港,导致锡供应在短期内出现了过剩。下游电子行业受上海疫情的影响,连续几个月比较低迷。市场供应过剩的情绪占据主流,并对价格形成了压力。部分做空资金进入市场,利用短期的资金优势,对盘面小、流动性差的全球锡期货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价格在短短几周便下跌了7万元/吨,而且价格日波动幅度非常大,常常达到10%左右。
市场的巨幅波动,造成行业经营困难,锡产业链上下游都开始压缩库存,以应对风险,国内多家冶炼厂甚至大面积停产。由于恐慌情绪蔓延,产业链抛库以及压缩库存持续进行,加上做空资金的强力打压,导致锡价出现了进一步的下跌,从26万元/吨附近的价格下跌至19万元/吨以下,仅用了两周。
锡价跌幅之巨大,震荡之剧烈,居近两月大宗商品之首。从目前来看,锡价的暴跌,已经充分释放了近期宏观层面的负面影响。接下来,市场可能将进一步回归到基本面。
5—6月份,锡消费比较差。一方面,终端需求确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另一方面,从加工环节到终端制造业的去库行为,加剧了表观消费量的减少。从分行业的数据看,1—5月份,我国家电产量除了冷柜出现了同比两位数的下降之外,其余家电产量同比降幅均在5%左右,而用锡量比较大的彩电行业甚至有小幅增长。4月份,受上海疫情的影响,大家电、手机和计算机产量同比出现9%和10%的降幅。5月份,大家电、手机和计算机产量同比分别下降1.6%和3.7%。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6月份,制造业PMI回升至50.2,在连续3个月收缩后,重返扩张区间。随着国内复工复产持续推进,企业前期受抑制的产需加快释放,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2.8%和50.4%,高于5月份的3.1%和2.2%,均升至扩张区间。
从行业情况看,汽车、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行业上述指数均高于54%,产需恢复快于制造业总体。笔者预计,6月份,家电及电子产品产量可能出现进一步回升。
今年以来,5G、光伏、汽车电子领域的消费一直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今年前5个月,光伏电池的产量同比增长35%左右,移动基站及设备数量同比增长58%。
由此可见,过去两个月,终端领域的实际消费降幅,远低于锡在焊料领域的消费缩减。市场消费的缩减,更多的可能来自于下游企业在锡价持续暴跌的情况下,主动去库的行为。据了解,经过两个月的去库行动,目前大部分加工以及终端制造工厂的锡锭库存都很低,有的甚至从几周的库存保有量,下降至几天的库存,接近极限。
其他消费领域方面,虽然受到海外经济下滑和国内疫情的影响,需求有所萎缩,但是降幅总体不大。随着库存逼近极限,预计未来几周,下游锡采购量可能出现回升。
6月16日—22日,相继有十几家冶炼厂正式开始停产检修。目前,上述企业仍在停产状态,锡显性库存没有明显减少的迹象。上周,国内一家大型贸易商连续两日共交仓1100吨锡锭。市场对于冶炼厂减产,能否真正影响到现货供应产生质疑。据了解,停产的十几家冶炼厂正常锡月度产量大约为1.5万吨,占国内产量的近90%。由于冶炼厂停产会有滞后作用,加上部分隐性库存的消耗,显性库存的变化看上去不明显。上周,市场锡现货升水开始上涨,供应端已经在发生变化。另外,自5月初以来,国内外锡价差空间已经消失,6月份,印度尼西亚锡出口至中国的数量大幅减少。
中国锡精矿最大的进口来源地缅甸佤邦持续受疫情的影响,无法正常运输。过去两个月,仅有10多天的时间,可以从边境口岸孟连县运输锡精矿。目前,孟连县还处于封锁状态。从其他地区进口的锡精矿,也同样因为国内外价差的缩小而大幅减少。
当前,LME价格似乎在2.5万美元/吨附近得到了强支撑,这个位置也接近印度尼西亚私采矿的成本。5—6月份,印度尼西亚出口的锡锭明显下降,5月份为5283吨,6月份为5500吨左右,低于平均水平。
随着国内冶炼厂停产影响的逐步兑现,进口锡锭和锡精矿的大幅缩减,国内市场供应紧张的问题将逐渐凸显。经历两个多月的持续去库之后,下游企业的锡库存普遍降至极限,加上国内经济的恢复,实际采购量可能有所回升。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